2022年7月,蓝牙技术联盟已发布完所有包括LC3在内的全新蓝牙低能耗音频(LE Audio)标准,以便给用户提供卓越的体验。
Fraunhofer IIS通信音频部高级工程师Alexander Tschekalinskij接受了本次采访,他是LE音频标准的贡献者之一。
问:Alexander,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蓝牙低能耗profile,特别是与音频相关的部分?
几年前,蓝牙技术联盟开始研究如何降低无线连接的能耗,这促进了蓝牙低能耗技术的发展,并最终演变成蓝牙低能耗音频标准(LE Audio)。
在此期间,蓝牙技术联盟的助听器工作组发起了关于全新音频编解码器的提案召集。Fraunhofer IIS和爱立信联合响应并递交了LC3编解码器的相关提案。历经多年的开发,他们为助听器行业提供了LC3编解码器的初步版本,并最终制定了蓝牙LC3标准。
得益于LC3在低码率下的高质量音频表现,该编解码器同时被多个蓝牙音频工作组采纳,并最终成为蓝牙LE Audio必选音频编解码器。与传统的蓝牙经典profile相比,采用LC3编解码器的全新LE Audio profile在能耗方面大幅降低,显著提升了音质,并实现了较低码率和极低延迟。此外,蓝牙工作组为无线低能耗音频传输创建了全新的架构,这也被认为是蓝牙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标准发布。
问:既具备更低的能耗,又有更好的声音体验。这些好处如何以及何时能够实际落地,它们与LC3的关联在哪里?
几乎所有能够传输无线音频的电子设备都在使用蓝牙标准。例如门铃、无线耳机、汽车以及冰箱等等。在不久的将来,所有这些设备都会采用蓝牙LE Audio的必选编解码器LC3。具体的应用时间自然是由制造商来决定,但由于该标准已定稿,制造商已可将其纳入长期产品规划中。自标准发布起,根据我们掌握的大量问询信息,制造商对该技术能改善用户体验的特性十分感兴趣,这也让我们更加确定,集成LC3的产品将很快问世,无论是通过软件更新还是全新的硬件产品。
LC3与蓝牙的关联之处在于它是蓝牙LE Audio的必选音频编解码器,所以每位消费者都将受益其中。通过LC3,蓝牙LE Audio中的通话和音乐音频质量将显著改善。无线通话将提供高达32kHz的采样率,这是以前带宽的两倍,从而带来更为清晰易懂且更加逼真的语音通话质量。此外,对于含有大量高频信息的内容,例如音乐,LC3能够在较低的码率下提供很好的音质。相较于蓝牙经典编解码器SBC,LC3能够在一半的码率下带来更好的音质。
问:芯片和设备制造商如何从蓝牙低能耗音频profile的最终采用中获益?
随着蓝牙LE Audio的正式启用,制造商现可正式认证蓝牙LE Audio profile。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使用符合标准且必选的LC3编解码器。
由Fraunhofer IIS开发的LC3软件实现已经获得资格预认证并成为蓝牙组件。从Fraunhofer IIS获得LC3源代码许可并在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使用它的制造商可以参考该预认证(声明ID D056040,QDID 167204)。LC3所有类型的源代码都通过了认证测试,如定点、浮点和DSP优化(例如用于ARM或Cadence HiFi)。我们将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认证和一致性结果。
问:高端设备的制造商热衷于提供一流的技术。在无线音频领域,他们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那些想在业界保持领先的厂商,Fraunhofer IIS提供了LC3plus高采样率,可支持高达96kHz和32bit的音频内容串流,每通道仅需125-250 kbps的码率。而其他编解码器至少需要两到三倍的码率才能实现相同的音质。LC3plus高采样率所需的低码率将数据丢包的概率降至最低。即使在拥挤地铁等充满挑战的复杂环境中,也能保证听众时刻享有稳定且不间断的连接。
这些改进使LC3plus成为Bang & Olufsen等企业的首选编解码器,他们将其用于高采样率扬声器系列,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LC3plus能确保高保真内容在各个设备间传输且没有任何明显的延迟。显然,公开标准LC3plus将成为未来无线娱乐系统的优选方案。
LC3plus高采样率现可配合蓝牙经典A2DP使用。这在Fraunhofer IIS的技术文档中有详细说明,该文件规定了LC3plus高采样率作为蓝牙A2DP中的供应商特定编解码器(vendor-specific codec)的用法。目前我们还在起草另一个类似的文档,使LC3plus可作为LE Audio中的供应商特定编解码器。
就在最近,LC3plus编解码器获得了在业界享有盛誉的,由日本音频协会颁发的Hi-Res Audio Wireless认证。
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视频号:F先声,观看《蓝牙LE Audio的前世今生》视频,了解更多关于LE Audio的发展历程。包括Alexander Tschekalinskij在内的蓝牙LE Audio贡献者,回忆了项目的开端,分享了多国团队协作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无线音频的未来。